前不久,一辆印有“宜美融治·共享方舟”字样的大巴车现身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大树镇新兴社区。卫健、行政审批、民政等多部门联合设点摆起“服务集市”,为乡亲们提供健康体检、政务办理、政策咨询等多样化服务,在社交平台受到广泛关注。
\n“共享方舟”开进村级党群服务中心。
\n服务跟着季节走,部门围着需求转。这场公共服务革新行动始于今年3月,经过半年探索,成功将城市优质资源送进乡村,还通过“群众点单、部门接单”的精准服务,让公共服务从“群众跑腿”变为“服务上门”,闯出一条城乡融合治理的新路径。
\n资源下沉:
\n从“赶场”到“赶服务”
\n达州市达川区地形复杂,山区丘陵占比高达98%,交通不便曾是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“拦路虎”。过去,村民进城办事需辗转多次班车,耗时耗力;基层服务能力有限,许多业务需往返城区办理。而今,“共享方舟”行动打破空间壁垒,将服务“集市”搬到乡镇。
\n从“赶场”到“赶服务”,基层群众切实感受到资源下沉带来的便利。在管村镇活动现场,卫健、人社、司法等12个部门的公职人员支起摊位,义诊区、法律咨询台、农机展销点一字排开,搭建起一个流动的“服务集市”。村民王大爷享受免费体检后感慨:“以前体检要赶车进城,现在专家直接到镇上,还不用花钱,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没想过。”
\n群众在场镇上逛“服务集市”。
\n这场“服务下沉”的实践,得益于达川区的创新机制。
\n据达川区委组织部机关党委书记邹佳君介绍,行动启动前,各部门通过走访调研、线上问卷广泛征集需求,再根据乡镇特点定制“服务套餐”。例如,在农业大镇百节镇,除了常规体检,还增设了农技特训营和农机展销,现场展示补贴农机,村民可享受国家、企业、消费券三重补贴。一位购买微耕机的农户算了一笔账:“原价6000元的机器,补贴后只需3000多,还能当场提货,省心又省钱。”
\n公职人员在乡镇上宣讲政策。
\n民心所向:
\n服务直抵“最后一公里”
\n“共享方舟”的成效,写在群众的笑脸上,藏在一个个具体的故事里。
\n在万家镇,居民黄玉芬因腿部残疾长期为补办残疾证发愁。行动当天,工作人员上门评估残疾等级,协助填写申请表,全程仅用十分钟。“以前办证要坐两小时车到城里,现在足不出户就解决了,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。”黄玉芬的喜悦,正是“服务上门”的生动写照。同样,大树镇竹林村的张静也在活动中体验了“一站式”便利:“我在这里做了彩超、咨询了社保,还补办了结婚证。以往要跑多个部门,现在赶个场就一次全搞定了。”
\n公职人员为残疾人开展办证体检。
\n这些故事的背后,是达川区对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深度革新——通过“群众点单—部门接单”模式,服务精准对接需求。
\n针对山区老人出行难的问题,行动组将体检车开进中心敬老院,为老人提供上门体检。大树镇中心敬老院院长吴名高感慨:“医疗设备齐全,医生也是专业的,老人们再也不用为体检犯愁。”此外,法律诊所化解邻里纠纷,消防演练提升安全意识,非遗演出丰富文化生活……每一项服务都直抵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让获得感看得见、摸得着。
\n志愿者为老人免费理发。
\n擦亮品牌:
\n书写普惠共享治理新篇
\n今年3月,达川区在石桥镇开展的首场“共享方舟”巡回服务活动中,当地村民李女士补办残疾证的经历曾引发广泛关注。如今,这样的场景在更多乡镇重现。“把服务送上门”的治理观念,正重塑党政部门的基层服务生态。
\n群众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补领的结婚证。
\n“共享方舟”主要开展政策宣讲、健康护航、法治惠民、产业助力、就业暖心、政务服务、安全守护、文化惠民、志愿服务、民情接访等十大行动,涵盖健康体检问诊、婚姻登记证补办、牲畜疫病防治、农机设备抢修等61项公共服务。与此同时,达川区还通过招募卫生健康、农业农村、行政审批等部门工作人员和具有相应专业技能的志愿者,分类成立服务队伍开展巡回服务,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。
\n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上门提供诊疗服务。
\n随着“共享方舟”的持续航行,其影响已超越单次活动,成为达川区城乡融合治理的“金字招牌”。截至8月初,“宜美融治·共享方舟”行动已累计服务13个乡镇,服务群众超5万人次,182件政务事项实现“当场受理、限时办结”,累计办理各类业务3000余件。
\n达川区委组织部机关党委书记邹佳君表示,接下来将继续优化服务内容,强化评价管理,深化结果运用,拓展“线上预约+线下服务”模式,真正把“方舟”变为服务民生、收集社情民意的直通车,努力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、好事,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。
\n(达川融媒供图)
\n原标题:变“群众跑腿”为“服务上门” 四川达州达川区探索城乡融合治理新路径
\n天牛宝配资-天牛宝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免费-配资正规炒股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