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2日,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、广州市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,广州市增城区图书馆承办的“挂绿人文讲堂”第十八期“炯炯寸心丹——崔与之和他的诗词”主题文化讲座,在增城区图书馆举行。
活动邀请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、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嘉宾、广州大学教授曾大兴,主讲南宋名臣崔与之的生平事迹与诗词成就。这位被誉为“粤词之祖”的增城先贤,以35岁科举逆袭,边功堪比范仲淹、清正廉洁菊坡香,豪迈健雅赋佳篇的传奇人生,在岭南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励志求学路,寒门真君子
崔与之(1158—1239),字正子,号菊坡,诞生于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坑贝崔屋村。其父以“不为宰相则为良医”自勉,行医济世。少年崔与之虽不得“江山之助”,也不得家庭之力,始终力学自奋,不远千里到临安游太学,终于在35岁时考中进士,成为两广人士中首位由太学考取功名的士人,开启了寒门学子的人生逆袭。
《宋史·崔与之传》论曰:“唐张九龄、姜公辅、宋余靖皆出于岭峤之南,而为名世公卿”,将崔与之与三位名臣并驾齐驱。曾大兴结合崔与之的事迹,论证“贤才不择地而生”,激励现场青少年读者立鸿鹄之志,坚定对未来的信念,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,终能达成高远之志,引得现场家长与学子纷纷称道。
菊香传家远,清廉晚节香
“盛德清风,跨映一代”——这是著名文学家、爱国诗人文天祥对崔与之一生清廉,尤其晚节留香的高度评价。曾大兴话锋一转,细数崔与之从政生涯的爱国情怀与廉洁清风。
58岁任扬州知府时,崔与之以高超的军事谋略筑起道道防线,让入侵的金人“不敢深入”;62岁治蜀时,力排众议接纳金人降将,令敌“不敢窥兴元”。金人闻其名便心惊胆颤,其治边功绩被后世媲美范仲淹。崔与之离开成都后,蜀中百姓为他绘像于成都仙游阁,和此前治蜀的张咏、赵抃并祀,取名三贤祠,以表感念。
清廉与知止,是崔与之品格的底色。早年拆自己屋顶瓦片修官府粮仓,防止粮食被雨水损坏;晚年俸禄分文不取,尽数周济亲族。朝廷因此谥号“清献”,与唐代名相张九龄“文献”合称“岭南二献”。更令人称道的是,他“八辞参知政事、十三辞右丞相”,以急流勇退全其高节,明代大儒陈献章将其画像供奉于家中,如弟子事师般瞻仰。
如今,增城为纪念崔与之设立清献园,全方位展现崔与之的生平事迹、家风家训、为官经历,令市民及游客感受崔与之“修身齐家”的文化理念,沐浴“跨映一代”的盛德清风。
诗词融丹心,学派开新风
作为“粤词之祖”,崔与之开创了岭南诗词“雅健”之风。其《水调歌头·题剑阁》上阕“万里云间戍,立马剑门关……手写留屯奏,炯炯寸心丹”写抗敌守边、报效国家的一片丹心,下阕“对青灯,搔白首,漏声残……烽火平安夜,归梦绕家山”抒发老来功业未就的感慨。被后世称道“此词豪放,何减稼轩”,其词风之豪放,不亚于辛弃疾。
曾大兴详细解读了这首词后,带领全场观众一起齐声诵读,深切感受崔与之心系社稷安危、“炯炯寸心丹”的赤子情怀,以及深深怀念岭南家乡的真挚情感。
崔与之在诗、词、文上都颇有建树。《全宋词》录其词二首,《全宋诗》录其诗一卷,《全宋文》录其文四卷。《送夔门丁帅赴召》中,“遗爱竹枝歌”藏着百姓对好官的眷恋,《送范漕赴召》“棋于观局易,药到处方难”更忧心国事之安危。
学术上,崔与之创立的“菊坡学派”是岭南首个学术流派。该学派摒弃理学空谈,主张经世致用,始终以“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”自省,在南宋独树一帜并影响后世。曾大兴介绍,菊坡学派的影响延续至宋元,不仅是岭南学术的源头,还是陈献章“白沙学派”的源头。
七月增城,有佳果香甜的喜悦,有人文故事的传扬。作为南粤五十六位先贤之一,崔与之所留下的精神种植在岭南大地,开枝散叶、生机无限,仿若璀璨的星星,穿过漫长历史隧道,照亮了岭南的天空。
南方+记者 郑慧梓
通讯员 陈端华
天牛宝配资-天牛宝配资官网-配资炒股免费-配资正规炒股理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